关于笔记文本工具的使用,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原则:笔记的载体不应是工具本身,换句话说,笔记不能被锁定在某个工具里。
早在 Evernote 问世之初,我就沉迷于各种笔记工具,弃用之后,又尝试了许多其他选项。当年的 Evernote 还能支持非加密的笔记导出,但即便如此,迁移到新的笔记工具依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:标签体系没了,文件夹结构丢了。更不必说自从几年前「双向链接」出现后,笔记体系内构建了大量的双链,如果更换工具进行迁移,这些依赖原笔记工具的双链肯定全都消失。最近又兴起了基于大模型的 RAG 笔记管理方式,倡导对笔记不做任何整理,全部交给笔记工具进行分析,可一旦日后想要迁移,所有的工作都等于白费。
因此,我意识到,笔记的载体不应是工具本身,笔记不应被困在工具里。每个系统平台都有其原生的「元存储方式」:在 PC 上是「我的电脑」,在 Mac 上是「访达」,所有文件都以最原始的方式存储在这里。于是首先,可以使用完全本地化的笔记撰写工具,如 Typora、…